欧盟应摒弃门户之见
当地时间12月1日,欧盟委员会正式推出“全球门户”计划(Global Gateway),力争在2021年至2027年间投入3000亿欧元,协助发展中国家开拓数字经济和绿色能源等领域,着重建设光纤电缆、清洁能源输电线路、运输通道等基础设施。该计划一经推出便引发议论纷纷,褒贬不一。有人说这是欧盟发挥地缘政治影响力、实现战略自主迈出的重要一步。也有不少人怀疑内部争吵不休的欧盟能否真正独树一帜,只恐怕“全球门户”计划到头来只是个“面子工程”。
欧盟“全球门户”计划的草案在今年9月就已完成,当时计划投资总金额只有400亿欧元,由于欧盟内部争议较大,几经磋商妥协,资金规模放大数倍才满足各方要求。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承认,该计划将照顾到所有合作伙伴国家的利益和诉求,并且将受援助国的发展利益与欧盟的战略利益结合起来。目前已经得到欧洲议会、欧盟成员国以及商界的广泛支持,来自亚洲、非洲及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表示欢迎。冯德莱恩对此计划信心满满,称之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“真正的替代选择”。
虽然计划并未提及中国,当被问及“全球门户”是否针对中国时,冯德莱恩表示“这显然是对现有计划的替代”。欧盟委员会掌门人的话暗含许多内容,其战略目的不仅仅是要争夺全球数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“大蛋糕”,还包括呼应美国牵头的“重建更好世界”基建计划,其牵制、制衡甚至替代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意图也昭然若揭。其一再强调“基于价值观的合作”恐怕将导致贸易投资行为政治化、意识形态化,因此该计划成了“门户之见”“门户之争”的代名词。
既然想着“替代”,那就得拿出吸引人的新花样来。欧盟“全球门户”计划主要有两大特点。
其一,打着“以民主及价值观为核心的投资”、高效透明等旗号,招徕国际舆论关注。
虽然话说得很漂亮,但很多希望参与的国家都还持有保留态度。从实际内容上看,该计划将以赠款、贷款和担保的形式向合作伙伴国提供资金,降低投资风险,提高债务可持续性;同时,吸引当地政府和私营企业、商业部门加入投资计划,以弥补资本不足。总额为3000亿欧元的投资一部分来自欧盟预算资金,例如欧盟通过“欧洲可持续发展基金+”机制可调动最多1350亿欧元。另外,欧洲投资银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可提供项目融资,为私人企业提供贷款支持。
大规模投资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肯定是有吸引力的。特别对于非洲、中亚及拉美等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,重点基建项目本就缺少资金来源,欧盟如果真能如其宣传的那样在数字、气候、能源、交通、卫生、教育等领域加大对落后国家的扶持力度,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。但欧盟的计划更像援助捐献,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期长、见效慢,想要通过国际合作带动私人和商业投资非常困难。而且,“全球门户”意味着面向全世界,欧委会面临项目分散、合作区域宽泛等难题,需要由一个具有拍板权的权威机构来统筹安排,真正运转起来将是难上加难。
其二,美欧相互打气、联手染指全球基建才是初衷。
美欧一贯被批评口惠而实不至。今年6月份美国总统拜登牵头在七国集团(G7)峰会上提出了类似的基建倡议,目前仍处于纸上谈兵阶段,包括这几年美国在中东欧和北欧地区搞的“三海倡议”夸夸其谈,缺少真金白银的投入。
当然,我们也不能忽视美欧抱团的能量。欧盟在公布“全球门户”计划时称,投资基建项目要“符合欧盟的民主价值观和国际规范及标准”,其目的不光是追求经济利益、争夺市场份额,还在于意识形态之争,拉拢盟友以抗衡中国。欧盟新计划首先将关照近邻。例如,为西巴尔干地区提供300亿欧元的赠款和贷款,用于建设公路和铁路,目的是把该地区所有主要城市与欧盟连接起来;计划在乌克兰作为成员之一的“东部伙伴关系”框架内,在黑海下铺设一条数据电缆;建设连接欧洲与拉丁美洲3.5万公里海底光缆的“贝拉联盟”项目。此外,印度和非洲将是欧盟明年基建投入的重点,战略意图非常明显。
在全球抗疫进入关键期、经济复苏举步维艰的今天,关注民生、尽快恢复经济增长才是人心所向,大搞意识形态对抗意义何在?面对经济全球化、全球多极化的时代大势,冷战思维必将为历史所淘汰。世界需要的是搭桥而不是拆桥,是互联互通而不是相互脱钩,是互利共赢而不是封闭排他。
8年来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坚持共商、共建、共享原则,秉持开放、廉洁、绿色理念,致力于实现可持续、惠民生、高标准目标,取得了实打实、沉甸甸的成就。其实,各国帮助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倡议之间具有互补性,欧盟用不着刻意去替代谁,而应该提倡兼容并蓄、沟通协调,形成合力。世界市场足够大,相信中欧双方可以达成诸多共识,形成互补,共同促进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全球可持续发展。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作者:翁东辉)